• 注册
  • 查看作者
  • 深度思考|从知识付费到在线教育的本质深度思考|从知识付费到在线教育的本质

    2018年的知识付费与在线教育的市场频繁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知识付费、知识服务、服务付费、版权付费、教育付费、在线教育、网上培训课程……

    这么多概念,如果不做梳理,那你的脑子里面就会是一团浆糊,就算是梳理了,如果不从本质上进行洞察,那只要有一个新的概念过来就会直接把你打晕。

    其实以上概念很简单,我们可以用三个概念组来理解:知识和教育,内容和服务,免费和付费。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分别解释几个组合概念。

    刚提出知识付费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出来质疑这个词:什么知识付费,知识,本来就是付费的呀!

    提出这个质疑的人十有八九来自传统的出版行业,当代“知识付费”概念提出之前,出版社好好地出着书,而图书显然一开始就是一个成熟的知识“付费”产品。

    那么,人们买书是买纸张吗?不是的,人们买书是购买书上印刷的文字图片,也就是“知识”。

    这些文字图片以一种合乎逻辑或情感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了一种“知识”产品,这个时候,知识的形式是文字图片,载体是纸张,交付方式是一次性的。

    你买书之后是反复阅读、快速浏览,还是垫桌腿,是认真做笔记,还是在上面涂鸦,这是出版社和书商管不来的事情。

    把视线拉长,我们也可以看到,从甲骨文到纸质图书到电子书,只是介质的形态转变,本质没有变,内容的生产、传播、交付其实本质上没有变,不过容量变的更大了。

    那么知识服务又是什么呢?从知识内容转变到知识服务,可以说已经不仅仅是介质的转变或者是容量的变化了,这里面有一个质变过程。

    首先是内容生产方式上。

    之前的内容生产是有一个很长的周期的,假设你要出一本书,出版社会有一轮一轮的审核,审核下来快的三个月,慢的时间更长,从篇幅来说,一本书基本上需要十万字以上的。

    而目前的内容生产则更加便捷,几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打磨出一套内容,长度不限。

    内容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与载体的变化和审核方式两个要素有关,纸质的产品是固定的,而数字产品却可以即时变化,数字版权管理也还在逐步成熟。

    其次是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

    我们要买一本书,之前是到书店去挑选,无论是到达书店的过程还是选书的过程都是相对缓慢的,受到空间限制较大,就算是在电商平台下单,纸书寄送到达也至少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而数字内容则正好相反,你想要看一本书,只要kindle、微信读书或者任何的电子书平台上有,那你简直是可以1秒钟拥有这个知识产品的。

    更何况除了电子书,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百度百科、各大专业网站,甚至现在很多的短视频内容等等,效率提升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再者是交付的形式上。

    前面已经说了,纸质的知识产品一般是一次交付的,所以并没有服务一说。

    而数字内容时时在线,经常会与学习者有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的交互方式,用户参与、敏捷迭代,甚至是共同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固定的一次性交付的知识内容,就变成了动态的包含互动的知识服务,在内容生产方式、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和交付的形式方面都形成了质的转变。

    说清楚前面两个组合概念,你就应该明白了:所谓知识付费、知识服务,它俩根本就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

    应该这么划分:知识内容VS知识服务,而付费与否则是它们的一个商业属性。

    接下来的三个付费概念就更好辨析了,什么版权付费服务付费教育付费,那不就是三类付费场景吗?

    让我们再回到三组概念:知识和教育,内容和服务,免费和付费。

    知识: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即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

    服务: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

    付费:付费是与免费相对的一种信息共享方式。

    在这里,知识是静态的,教育是动态的;内容是静态的,服务是动态的;免费和付费,通常的区别是是否需要花费金钱来获取产品或服务。

    因此做企业,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是为用户提供知识内容,还是教育服务,或者兼而有之,你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付费场景的。

    说完知识付费、知识服务咱们再说说在线教育,我之前遇到好多人对于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或者说是网上培训的概念模糊,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借此机会我谈谈我的思路和看法。

    其实互联网在线教育给这个产业带来了新的细分领域。比如数字化内容,比如工具类APP,最开始出现了很多免费的内容、免费的工具。

    过去这几年出现了知识付费(其实知识本来就是付费的),还有近几年最火的直播(VIPKID是典型案例),大班、小班、一对一的直播这类付费服务。

    在讨论任何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说我们在做教育,其实,这里面的品类是非常丰富的,大家谈的很可能不是同一件事。

    当我读了迈克尔·塞勒的《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其中教育篇和纸张篇让我印象深刻,深感现实世界中推动一个事业的复杂和艰难,不过,依然可以看到希望和进展。

    重新思考在线教育,依然从本质说起,然后谈一谈今后的发展。

    咱们仔细思考,其实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从产业层面来说,教育最核心的两个角色是教师和学生,工业化以来的学校体系是教育发生的最重要场所。

    就教师这个角色来说,他隶属于学校系统。学校的管理和日常运行会涉及到一些职能岗位,比如校长、教务长等。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管理也还有当地教育局、教育厅,直至教育部。教师的教学需要学术和研究支撑,因此有教研室、教科院等机构。

    就学生这个角色来说,他背后有家长群体和家庭。家庭作为一个组织,一直被称为教育开始的地方。家长群体一方面支撑着学校教育的闭环,另一方面履行着家庭教育的职能,包括无声的言传身教以及课外培训班的选择等。尤其在K12阶段,家长群体是教育产业真正的消费者和决策者。

    从教育本身来说,它是理解现代生活复杂性的门户,也是通往未来职业的入口。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学校则把浓缩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般来说,对世界理解越充分,学生未来就能相对生活地更好。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解主要是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而学校不断培育并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提高我们的技能水平。

    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件在近百年的人类社会中不断上演,尤其是这几十年来的中国,这已经是我们这几代人的信念和显而易见的事实。

    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激发创新,创新创造财富,教育是人类社会知识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交网络,创新就会失去活力,发展也将面临困境。

    事实上,困境已经存在。

    比如优质的师资永远欠缺,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学校和社会严重脱节等。

    迈克尔·塞勒在五年前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纸质图书将向高端化发展,而纸质教材却只有死路一条。”

    他对平板电脑寄予厚望,“平板电脑包含了教育以及和它相关的内容,它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技术。”

    因为它可以提供教材、基础参考书甚至整个图书馆,可以发考卷并即刻评阅,也可以提供视频资源,甚至可以联网完成全球团队项目。

    迈克尔·塞勒认为,最终所有的教材都会免费。

    好未来张邦鑫认为,未来有一个东西价格会越来越贵,那就是服务,因为服务的本质是消耗人的时间,是稀缺资源。

    除此之外,心智资源和创造性产品的价格,因为消耗的是人的灵魂,也会越来越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其实是标准化产品的价格趋于零,而消耗心智和有效时间的产品和服务则会成为最核心的价值供给。

    在线教育领域这几年流行的很多概念都在迈克尔·塞勒的思考范围之中,翻转课堂、虚拟世界、游戏化学习、智慧校园、一对一辅导、公开课等等。

    教育的场景丰富多样,而教育本身就是人类面对的最复杂的事情之一,教育技术带来的改变或许千变万化,但我们不能任其一片混沌,所以我还是会试着找出一条主线来帮助我们理清主次。

    还是回到教育的本质。

    知识和能力不可或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主动学习,协作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这些都已经成为共识。

    那么,现代技术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呢?

    1、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原来的学生只拥有有限的信息来源,而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全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和最优质的教师。

    2、内容的丰富性和更新速度,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对抽象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

    3、全球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利用网络化的力量,教育的场所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主动学习必然会成为主流,能力的提升也成为必然。

    另外还有一个正在进行的技术革新,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结合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教育革新。

    2018GET教育科技大会上,好未来张邦鑫的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其实我们老师跟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根本不是你教给他多少知识,根本不是你用什么手段、方法、高科技、大数据解决了多少问题。更多的是你传递了多少热情,传递了多少能量和爱,你有多在意他,你帮助他多大程度的开拓了他的视野、解决了他的自信、他对学习的信心、他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

    以此来说明,什么才是本质。

    想用一句话来送给自己和所有的同行:我们要始终思考,什么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只要想明白教育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方向。

  • 0
  • 0
  • 0
  • 48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捐助

    请在小工具里添加二维码

  • 任务
  • 发布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